当前位置:医学下载 > 资讯频道 > 医学话题 >

网曝27岁规培生疑因不堪劳累跳楼自杀!盘点近些年逝去的规培生

发布时间:2018-09-27 10:33 类别:医学话题 标签: 来源:医脉通 作者:医脉通

 作者:常乾坤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近日,有网友爆料贵州某三甲医院的27岁年轻规培生,因上班过度劳累,加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反复无止尽的修改、完善过程审核材料,不停配合医院单方面修改,9月13日22:30,他拖着疲惫的身体,选择在值班时从8楼的医生办公室纵身跃下,不治身亡!据了解,该规培生乐观开朗,刚刚结婚不足一个月。看到这起悲剧发生,让人既心痛又无奈,规培生自杀或猝死早已不是第一例。


2014年5月1日,江苏省人民医院一位24岁的规培生,因压力过大选择自杀;

2015年3月2日,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一年仅26岁的规培轮转女医生在麻醉科夜班后猝死;

2017年6月28日,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又一位年仅25岁的麻醉规培生猝死;

2017年9月21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在院内自杀身亡。

2018年3月30日,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规培生顾健,经过连续15小时加班,于下班前晕倒,抢救无效死亡。

2018年4月23日,一位海南某公立医院呼吸内科规培医生,90后“麦医生”值班后猝死。

2018年9月10日,一名规培医生据说是因为在给病人换药的过程中,不幸感染多重菌,随后跳楼自杀。


规培生之死应引起我们对行业的警醒

 

面对越来越繁重的工作压力、越来越严峻的执业环境,医疗行业似乎逐渐成为了高危行业。如果正式医生逝去是因为长时间的超负荷、超压力工作造成的,那么规培生的自杀就显得更加悲壮,更加的后怕。刚踏入临床岗位就发生如此悲剧,一方面可想而知他们承受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造成人们对学医的畏惧情绪将进一步加大。还没真正踏入这个行业,还没修炼好扎实的专业技能,就选择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后谁还敢学医从医,这不得不说是这个行业的悲哀,应当引起我们对整个行业的反省与警醒。

 

规培生的待遇问题是行业发展的阻碍

 

通过建立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为了实现医师培养的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出发点无可指摘,只是不少医院对待规培生的态度,的确一言难尽。不久前,笔者曾爆料云南某省级医院对规培生的待遇,不但不允许规培生到自助餐食堂吃饭,还不让电瓶车停到职工车棚,只能交费停到医院门口。如今,规培生在各家医院的待遇大同小异,一方面规培生工作量巨大,各种苦活脏活累活都要干,另一方面待遇太差,学习了那么多年还拿着难以维持生计的补助。

 

部分医院对待规培生的态度亟需转变

 

如今,部分医院对待规培生的态度,亟需转变。在不少医院的管理者看来,还未踏出校门的规培生,知识储备、临床技能都相对不足,进医院就是学习的,给予相应的待遇犹感不值,应付与安抚成了主要的待遇方式。尤其在一些省级大医院,规培生、实习生、进修生数量较多,一方面他们并不缺少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教学工作、日常管理等都有较大的开支,相关部门拨付的各种补贴费用,要么是不到位,要么是缺少使用监管机制,导致最终用在规培生身上的投入少之又少。

 

保障规培生待遇,国家有政策方面保障

 

不久前,曾有一份“医生如何看待中国医师规培起步”的调查。调查显示,52.48%的规培医生工资在1000~2000元,15.6%在2000~3000元之间,甚至还有17.7%的规培医生工资在1000元以下,近97%的医生认为目前中国规培医生工资水平不合理。针对规培生的待遇问题,国家卫计委等多次作过强调和要求:


2015年2月10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教司原司长秦怀金表示,7部委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待遇问题有明确规定,以研究生身份参加培训的,按照研究生接受教育所给的待遇,但是他在从事临床工作的时候,培训基地也会给予一定的补助。跟培训基地本身有的住院医师的待遇相比,不能低于基地医院给本院住院医师的待遇。


2017年6月16日,在第四届中国住院医师国际教育培训大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要加强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评估检查,重点检查住院医师待遇、培训过程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制度落实情况。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予以黄牌警告,严重者予以红牌撤销其基地资格。

 

规培医生是人不是神,他们也需要睡觉、休息、吃饭,需要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相比于其他行业从事者,这个年龄,不少都已成为收入不菲的业界精英,但规培生仍需靠父母的血汗钱生活,前期投入大,后期收入与劳动付出不匹配,对比之下,谁还愿意真正从事这个行业呢?因此,我们在推进规范化培训时,不但是对医(学)生学习的内容、方式、年限等方面的规范要求,更应对规培生给予待遇、健康、保障上的规范保障。只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匹配艳羡的待遇,改善从业的生存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医学种子投身到医学事业这块田地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