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学下载 > 资讯频道 > 医学前沿资讯 >

股静脉穿刺置管要点总结干货!

发布时间:2018-07-06 14:00 类别:医学前沿资讯 标签: 来源: 作者:

        深静脉穿刺是临床常见操作之一,对于新手有的一针见血,有的捅成“蜂窝煤”。今天讲讲相对简单且适合练手的。对于那些几次进针都没成功的人,确实心里会有点阴影对自己失去信心,其实很多操作都是熟能生巧,重整下思绪,让我们一起再好好学一遍,科室里有类似操作的时候得积极要求主穿,这样才能有机会成长。

        熟悉下解剖结构,我们知道股静脉是下肢的主要静脉干,其上段位于股三角内。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 )位于股前部上1/3,为底在上、尖朝下的三角形凹陷。底边为腹股沟韧带,外侧边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侧边为长收肌的内侧缘。股三角的尖位于缝匠肌与长收肌相交处,此尖端向下与收肌管的上口相连续。股三角的前壁是阔筋膜,其后壁凹陷,自外向内依次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及其表面的筋膜。

        股三角内有股神经、股动脉及其分支、股静脉及其属支和腹股沟淋巴结等。股动脉居中,外侧为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寻找股静脉时应以搏动的股动脉为标志。

一、操作的解剖学要点:

        1、部位选择:穿刺点选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内段交界点下方2~3cm处,股动脉搏动处的内侧0.5~1.0cm。

        2、病人体位:取仰卧位,膝关节微屈,臂部稍垫高,髋关节伸直并稍外展外旋。

        3、穿经层次: 需穿经皮肤、浅筋膜、阔筋膜、股鞘达股静脉。

二、股静脉穿刺方法:

        1、在腹股沟韧带中部下方2-3cm处,触摸股动脉博动,确定股动脉走行。方法是左手食、中、无名指并拢,成一直线,置于股动脉上方。临床上经常因过度肥胖或高度水肿的患者,致股动脉博动摸不到时,穿刺点选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内1/3段交界点下方2~3cm处,穿刺点不可过低,以免穿透大隐静脉根部。

        2、能摸到股动脉博动时,手指感觉摸实动脉的走行线,以股动脉内侧0.5cm与腹股沟皮折线交点为穿刺点;胖人穿刺点下移1-2cm;

        3、右手持穿刺针,针尖朝脐侧,斜面向上(很重要),针体与皮肤成30-45度角。胖人角度宜偏大。

        4、沿股动脉走行进针,一般进针深度2-5cm,持续负压。

        5、见到回血后再作微调。宜再稍进或退一点。同时下压针柄10-20度,以确保导丝顺利进入。

三、股静脉穿刺技巧总结:

        1、股静脉穿刺的要点,关键在于找准动脉搏动的位置,左手摸到股动脉位置后,穿刺时左手不宜压迫动脉过紧,以免在左手的压迫下使静脉移位。

        2、股静脉的穿刺点旁开股动脉0.5cm即可,如旁开1cm,有时易导致股静脉在穿刺点近动脉侧,如此进针易穿到动脉。

        3、小腿是否成90度并不关键,如遇到肥胖者或体位不理想者,适当加大一些穿刺的角度或把穿刺点更靠近腹股沟韧带一点可能会好一些。

        4、穿刺点下方的硬节可能为误穿股动脉后出现的渗血所致,不要再在此处反复穿刺,局部应用利百素,效果还不错。

        5、有时静脉靠在动脉的后面。

        6、股静脉穿刺时,切不可盲目用穿刺针向腹部方向无限制地进针,以免将穿刺针穿入腹腔,引起并发症。

        7、股静脉穿刺的关键是找准部位,只要找准部位,边进边吸,一般都能做出来。找部位的简单方法:在腹股沟稍下方,紧贴腹股沟,先用左手中指及食指顺动脉方向并排摸准股动脉走向,然后左手中指及食指与动脉方向垂直并排,把股动脉卡在中间,然后沿中指(股动脉内侧)指尖穿刺,一般一针见血。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两指卡动脉,内侧穿指尖(下)。

        8、刚学穿刺时,最好注射器不抽肝素盐水,而用等渗盐水,或穿刺针不接注射器,可避免反复穿刺时,穿刺点渗血。

        9、穿刺三次不进时,心情比较烦躁,特别是在病房时,还有其他床病人或家属在旁观看,最好换人穿刺或等心情平静后再穿刺。

        10、有时患者血压偏低或休克血压时,回血较慢,不要以为没有穿刺入股静脉。

        11、患者贫血较重时,回抽入注射器中的血较鲜红,不要误认为穿入股动脉。

四、股静脉穿刺术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处理:

        1、误伤动脉:穿刺过深,误入动脉,加压止血。立即拔出,局部加压5~10分钟。

        2、导丝置入不畅:导丝前端触及血管壁,退出少许,旋转导丝即可送入。

        3、导管堵塞:穿刺时间过长,病人年龄偏大,血粘稠度高,在穿刺前可将导管注满肝素盐水后再穿刺。

        4、心律失常:导管尖端位置过深所致,退出导管少许。

        5、液体输入不畅:因为导管只有一末端孔。如末端孔顶到血管壁,回血抽不出且液体滴入不畅,此时将导管外抽1~2cm,如再不畅,将导管外端转几圈,避开静脉壁。

        6、感染:与无菌技术及不及时换药有关,免疫力低下病人。严格无菌技术,给予抗生素治疗,加强换药,细菌培养。

        7、导管断裂:血管内导管断裂与导管质量有关;血管外导管断裂,与导管折痕或水止卡压痕处断裂等有关。血管内断裂,形成导管栓塞,需手术;血管外断裂,重新更换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