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学下载 > 资讯频道 > 医学前沿资讯 >

近半数医生遭遇“职业耗竭”?回避不如寻求支持

发布时间:2018-06-28 14:00 类别:医学前沿资讯 标签: 来源: 作者:

        日前,媒体相继曝出两起非正常死亡事件:安徽省蚌埠市一卫生院医生,突发心肌梗死猝死,年仅38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三甲医院心血管医生,患有抑郁症,从高楼坠下。两起事件引发舆论关注,也让“”这个新名词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近半数医生遭遇“职业耗竭”?

        职业耗竭包括情感耗竭、失去自我及低个人成就感。它是由于职业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较长,导致个体出现的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的状态,常见于“助人”行业,比如教师、警察、医护人员。国外的一项研究提示,普外科、放射科、外科二级学科、麻醉科及大内科的职业耗竭率较高。

        近年来,医生抑郁症患病率、自杀率升高的问题受到关注,与之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2010年针对美国13家医院740名住院医师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在实习三个月后,这些住院医师抑郁的发生率从3.9%上升到了27.1%。类似的研究结果在针对中国医生的研究中也得到体现。

        2014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表在《Plos One》上的一项研究显示,2641名医生中,有25.67%有焦虑症状,28.13%有抑郁症状,超过10%的医生经常遇到工作场所暴力事件。

        乡村医生也没能摆脱抑郁的影响。2017年7月,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团队对616名乡村医生的调查后发现,27.4%的乡村医生有抑郁症状。

        这些数据背后,是职业耗竭。2018年1月,美国医学网站Medscape发布的《美国医师职业耗竭与抑郁症报告(2018)》显示,有42%的受访医生表示自己感到了职业耗竭,已经接近半数。

        在国内,日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以下简称华山医院)关于《上海市三甲医院临床医务人员职业压力与倦怠状况及心理健康援助对策研究》显示,有76%的医生在情感衰竭方面存在中重度倦怠,78.8%的医生在面对服务对象和环境时存在倦怠,54.2%的医生欠缺个人成就感。

        五大症状提示职业耗竭

        据介绍,职业耗竭职业衰竭症有五大常见心理症状:郁、急、躁、烦、乏。具体表现为:发病者深感自己现在心情低落,脑子反应变得比从前慢;和人共事、交流显得没有耐心、很急躁;心急火燎有暴力倾向,容易骂人和打孩子等;精神总是很紧张,但又无法集中注意力,终日在恍恍惚惚中痛苦但无法自拔;总是感觉很累,做任何事情都没有精力。

        职业耗竭的感觉从哪里来?一位医疗器械从业者告诉记者,医生这项职业面临诸多压力,高负荷的门诊临床工作、敏感的医患关系、个人晋升压力等,这些都是其他职业感受不到的。一项国外的调查显示,缺乏锻炼、照顾自己和参与业余娱乐活动的时间;工作、家庭及家人职责之间存在冲突;花费在电子记录及文案的时间过长是医生职业耗竭的前三大因素。

        此次,上海华山医院的调查发现排在前三位的压力主要是外部环境、工作负荷、职业发展,医患关系位列第四。医务人员罗列了具体“压力源”:感到目前医疗保障制度亟需完善、法律法规难以保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媒体负面报道过多、工作承担风险过大、没有时间陪伴家人、节假日或双休日经常需要加班、医院职称晋升困难……

        身为一线医务人员,华山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陈勤奋认为,最主要的压力来源于医生职业的属性。例如,工作时间长,医教研“三位一体”要求高,到了家也难有闲暇时间,常常吃了晚饭后继续看病历、查文献等。这些是执业压力的主要来源。

        与其回避 不如寻求专业帮助支持

        北京市第六医院王忠告诉记者,职业耗竭并非一种疾病,目前临床上尚无职业耗竭的诊断标准,职业耗竭更像一个心理名词,医生群体不必过分担忧紧张。

        “没有医生会主动说自己过劳,但是医生的劳累确是常态,”中国医学科学院麻醉科副主任郑晖说,“麻醉医生在手术中心率起伏大,一场手术下来大汗淋漓很寻常。”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外科主任许建屏表示,职业本身的压力往往令人抽身乏术、身不由己,但劳累对身体的伤害,远没有阴霾笼罩的心理状态伤害大。年轻医生面临学习成长,睡眠、锻炼不足,压力更大。医生自身要热爱这项工作,作为管理者要创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心理调节是关键,调节关键靠自己。

        业内人士担心,不少医务人员选择的“鸵鸟式”回避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将情绪方面的压力掩藏起来,甚至导致更严重的结果。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关于医务人员职业耗竭的研究发现,职业耗竭显着降低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水平,并增加了他们的离职倾向。

        此外,也有国外专家表示,医生自杀这种现象还没有被大众熟知,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如果有更多人讨论这个话题,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医生们的压力,并鼓励有心理问题的医生及时接受所需治疗。

        业内人士呼吁,职业耗竭的及时干预需尽快提上日程。医疗机构应主动为医务人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全方位员工心理关爱,切实为医生减压。国外的一项研究中,受试者认为,有更多的假期、支持、在线儿童保育及锻炼设施可能有助于缓解职业耗竭。同时,研究者认为更早地将治疗技术纳入精神科培训项目或许同样有帮助。

        同时,医生遇到问题难以排解,也应积极主动寻求专业支持,定期参与职业压力团体活动。

        “过来人”:职业耗竭 不是医生“倦怠”的借口

        面对职业耗竭这个话题,几位业内大咖以“过来人”的身份谈了自己的看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副主任董建增表示,人群中确有可导致猝死的心脏病,当有诱因时可触发猝死,但医生过劳、猝死的现象并不普遍,其他行业的压力并不比医生群体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表示,劳累、身体缺乏锻炼,以及自身身体状态、遗传因素等或是导致医生心理问题,甚至猝死的原因,但将职业耗竭与医生身体、心理问题画上等号有失科学性。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主任王韬也认为,职业耗竭是每个行业都有的现象,“做好自己,感恩社会”是医生应该做的。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马飞认为,当医生对自己的职业抱有兴趣,充满热情,拥有职业荣誉感、成就感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拥有轻松、健康的身心状态。